根据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印发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》要求,粤港澳大湾区(以下简称大湾区)要建成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、国际科技创新中心、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的重要支撑、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,更要成为宜居、宜业、宜游的优质生活圈,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。这对于大湾区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式、环境承载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那么统一的碳金融市场对大湾区的发展有何作用?记者采访了南方科技大学校长办公会成员、金融系教授王苏生。
要建立一个具备有效性、流动性和稳定性的统一碳市场,拥有规模化的交易主体、市场化的交易产品和透明化的交易规则,这样才能发现真实的减排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。
中国环境报:为什么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需要建立统一的碳金融市场?
王苏生:粤港澳大湾区包含9个城市,总面积5.6万平方公里,区域人口7000万,区域经济规模突破1.5万亿美元。受《巴黎协定》的限制,如此大的经济体量,谋求区域经济再上一个台阶,必然要求其转变以往的经济发展方式,实现大湾区未来产业往高科技、新产业创新中心和先进制造业、现代服务业基地的方向发展。这就需要大湾区统筹规划,引入市场机制来优化配置碳排放空间资源,为排放实体碳减排提供经济激励,从而引导优势低碳产业落户大湾区,提升大湾区经济发展的质量。
目前大湾区的碳市场存在市场相互分割、规模相对较小、市场流动性较低、碳市场难以覆盖全部排放企业等问题,难以满足大湾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。因此,大湾区需要建立一个具备有效性、流动性和稳定性的统一碳市场,拥有规模化的交易主体、市场化的交易产品和透明化的交易规则,这样才能发现真实的减排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。
随着大湾区碳市场的启动,碳市场的规模越来越大,参与的主体越来越多,市场的需求也更加多元,对碳金融产品的需求也更迫切,碳金融产品的创新步伐也会加快。成熟、稳定、健康的碳金融市场必然能够引导大湾区经济健康、可持续发展。
中国环境报:您认为怎样才能整合大湾区碳市场资源,快速建立统一的碳金融市场?
王苏生:2011年11月,国家发改委批准北京、上海、天津、重庆、湖北、广东和深圳市试点碳排放权交易以来,国内碳市场的建设已历经了8年的积极探索,且当前碳市场的主要运行模式是以碳市场试点地区为中心。
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区域性碳金融市场,首先需要整合深圳和广东试点碳交易资源,构建统一的交易制度、交易规则、排放配额、分配方式以及违约处理方式等市场规则;其次,大湾区应建设、完善区域排放数据报送的系统、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、交易系统和结算系统等交易基础设施,并健全现有的以排放核算报告和核查制度、排放配额分配制度、碳交易监督管理制度为主的制度体系,并明确碳金融市场交易主体、交易产品和交易平台等;最后,大湾区需要不断扩大碳市场的行业覆盖范围、强化减排政策效果,并利用科学的且可复制、可推广的排放核算标准及配额分配方案,在更多行业推广,以达到加速大湾区碳金融市场发展的目的。
中国环境报:大湾区建立统一的碳金融市场后,其金融产品设计与发展方向是怎样的?
王苏生:衡量任何金融产品的设计是否符合市场需求,关键点在于其在市场交易中是否具有流动性,碳金融也不例外。碳金融作为一个新生的金融品种,市场利益相关方需要不断地熟悉、了解这一交易品种,然后通过市场的充分交易,形成透明的市场价格信号,引导稀缺的碳排放资源配置,以实现低成本、高效率的节能减排目的,这是碳金融市场的基本功能之一。
碳金融产品还具有风险管理的功能,它能够有效帮助企业管理生产经营风险。从碳金融产品市场的两个功能来看,未来其产品设计也必然朝着化解市场信息不对称、资产定价以及风险管理这3个方向发展。未来,随着大湾区碳市场的启动,碳市场的规模越来越大,参与的主体越来越多,市场的需求也更加多元,对碳金融产品的需求也更迫切,碳金融产品的创新步伐也会加快。成熟、稳定、健康的碳金融市场必然能够引导大湾区经济健康、可持续发展。
- END -
来源 | 中国环境报